当前位置: 书法网首页 > 书法风格 > 书法风格 > 提高书法文化学养

提高书法文化学养

时间:2022-11-03 15:07:24
¥%&@#uio
提高书法文化学养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作为书法教育的内容,在基本素养的培养中我们使用了三个概念:一是素养,用于文字,指必须掌握并已经体现为基本素质;是修养,用于文学,指已经掌握了一部分,但仍在不断地修为:三是用于文化的学养。任何人都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特质,但永无止境,需要持之以恒地学习。因此,学习文化,提高学养,是形成基本素养的一个长期的、累积性的任务。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文化的话题,在当今的生活中随时可见,但应该怎样认识文化,仍然是一个有必要强调的内容。2013年底,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》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,再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。2017年初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,对为什么传承发展、如何传承发展进行了部署。应该怎样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?弄懂了这个问题,便会对文化学养的内容范畴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了。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第一个概念是“中华”。中华是一个空间性的概念,小而言之,是中国,是56个民族,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;大而言之,是中华民族,是包括所有中华民族后人及其形成的文化圈。因此,“中华”二字包含的文化构成关系中,既包括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,包括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,也包括塞北的红山文化、新乐文化,大西南的三星堆文化、金沙文化等。当然,还包括散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移民文化。中华的意味中,包括了无数个汉语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。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第二个概念是“优秀”。什么样的文化可以称为优秀?说起来应有四端:一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:二是起过促进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:三是群众广泛接受的:四是在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。中华文化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有精华,也有糟粕,所以要去粗取精,去伪存真。精华与真理,就是那些站在历史发展、服务现实、面向未来的高度上被证明、被选择、被发扬的文化。比如爱国主义,比如天人合一。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第三个概念是“传统”。什么是传统?一是古已有之;二是今古相承:三是对现实具有指导意又和经世作用:四是不仅见诸经典,而且深入人心,体现为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白觉。传统意味着时间的延续和传通,是民族的血脉。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最后一个概念是“文化”。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,其大其广,包罗万象。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。所以,文化是人的意志、眼光、理念、情避以及思维智慧、生存方式、劳动行为的投射和物化。一是器物层面。如书法教育的工具笔墨纸砚。二是制度层面。大到国家制度、体制,小到制约人们行为方式的风习、法规,包括各种规范,如书法之“法”。三是行为层面,即不同的环境、地城、历史、生产方式、社会形态等形成和积淀的行为方式。古人用笔有单苞、有双钩,有托腕、有悬肘,作为书写的行为方式,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做出解释。四是精神层面。即思维方式和理念、价值观、艺术观、审美观等等。这是文化的最高层面。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JF3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明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,而传承、弘扬、发展的核心在精神层面,用精神指导行为。举个例子:近几年国学流行,在中小学,从校本课程到日常诵读,常以国学为名目,花样翻新。在各行各业,也都给自己贴上一个文化的标签。其实,国学是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学说和治学方法,不能等同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国学包括什么?简言之:经史子集。有的学校把《三字经》《百家姓》《干字文》《弟子规》《小儿语》等当成了经。其实这些还谈不上国学,只是“蒙学”,是启蒙教育,识字教育,做人教育。而仅仅去读,更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。大家熟悉的南宋理学家朱熹,也是个教育家,写过许多启蒙读物。他在《童蒙须知》中写道:“夫童蒙之学,始于衣服冠履,次及言语步趋,次及酒扫涓洁,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,皆所当知。”在他说的五个方面中,读书写字排在第四位。衣服冠履就是如何穿衣戴帽,言语步趋就是如何说话走路,洒扫涓洁就是环境个人卫生,这些类似小学生守则的内容,朱熹认为都在读书写文字之前。他在“言语步趋”须知中说:“凡为人子弟,须要常低声下气,语言详缓,不可高言喧哄,浮言戏笑。父兄长上有所教督,但当低首听受,不可妄自议论。长上检责,或有过误,不可便自分解,始且隐默。久却徐徐细意条陈,云此事恐是如此,向者当是偶尔遗忘;或日当是偶尔思省未至。若尔,则无伤忤,事理自明…凡行步趋跄,须是端正,不可疾走跳踯。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,却当疾走而前,不可舒缓。”①关于说话走路这些天天在做、随时发生的事,作为童蒙之训,朱熹说得既明确又详尽。从中不难看到,国学、蒙学,绝非仅指诵读,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意义,付诸实践,注重行为养成。从精神的层面说,这些日常的行为内容,与更长远的志向直接相关。蒙学先从《三字经》始,“人之初,性本善,性相近,习相远”第一个字是人。到《百家姓》,赵钱孙李、周吴郑王,进入家的概念;再后学《千字文》,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”,便从个人到家庭到天下了。在国学的体系中,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,这就是《大学》中“修齐治平”理论的现实体现。格物致知,诚意正心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是古代知识分子始终如一的共同追求。所谓立志教育,爱国教育,都融合在这些最基本的内容之中,从而体现一种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。
¥%&@#uio
   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
    花卉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