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叫帖?
时间:2022-05-29 12:29:33
什么叫帖?
古时候,在用帛(丝织品)制成的标签上写着某件文书的作者、名称及顺序号,然后粘在文书的前面,这就叫“帖”。晋唐时期的书写作品上面就常常用这种“帖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将粘有这种标签的文书作品本身称作“帖”。于是“帖”的概念就比较清晰广泛了,从甲骨、青铜器、陶瓷、玉版、竹简、木牍、绢帛、麻纸上复制而成的墨迹,从碑刻上拓印下来的墨迹,将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刻在石头上或木头上制成拓片再印制成册的“刻帖”,极少数古代留传下来的真迹,都可称之为“帖”。现今人们见到的供临习用的各种“法帖”,绝大多数是古代各种墨迹的复制品。比如,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,据说就是唐代一个叫冯承素的人用“双钩廓填法”响拓①而成的。即在暗室里开一个向阳的窗洞,将一张特制的半透明硬黄色蜡纸罩在原墨迹上,放在窗台下,墨迹被阳光映在蜡纸上,然后用细笔双钩出字的轮廓,取下来再细心地在双钩空心字中按原迹填上墨,这就叫“双钩廓填法”。当然,古代留传下来的真迹也有,如陆机的《平复帖》、李白的《上阳台帖》(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)等,但数量极少。
“帖”与碑的拓本大多是“黑底白字”,都可作法帖之用,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。两者也有区别:从用途上讲,“碑”主要是用作流传纪念性文章的,“帖”则主要起到流传书法作品的作用。从书体上讲,“碑”多用篆、隶、楷书,比较规整庄重;“帖”多是行书草书、小楷,比较清爽秀丽。从形体上讲,“碑”的形状高大厚重,
“帖”的体积较小较轻。从研究的角度讲,自从清代有个叫阮元的写了《北碑南帖论》之后,出现了“碑学”与“帖学”、“北派”与“南派”的说法。研究碑刻的称为“碑学”,研究帖的称为“帖学”;崇尚北魏碑刻的书法家被叫做“碑学派”也叫“北派”,喜欢法帖的书法家被叫做“帖学派”也叫“南派”。帖学起源于宋代初期,到清代前期,因为康熙皇帝喜欢法帖,学临法帖的人很多,帖学极为兴盛。到了清代后期,帖学逐步衰落,碑学很快兴起,连三尺孩童都学写魏碑体。
尽管历史上有过碑学与帖学、北派与南派之分,但不论是“碑”还是“帖”,都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,都是闪耀着艺术光辉的巨大宝藏,都是后人研究、临习的重要法帖。
古时候,在用帛(丝织品)制成的标签上写着某件文书的作者、名称及顺序号,然后粘在文书的前面,这就叫“帖”。晋唐时期的书写作品上面就常常用这种“帖”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将粘有这种标签的文书作品本身称作“帖”。于是“帖”的概念就比较清晰广泛了,从甲骨、青铜器、陶瓷、玉版、竹简、木牍、绢帛、麻纸上复制而成的墨迹,从碑刻上拓印下来的墨迹,将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刻在石头上或木头上制成拓片再印制成册的“刻帖”,极少数古代留传下来的真迹,都可称之为“帖”。现今人们见到的供临习用的各种“法帖”,绝大多数是古代各种墨迹的复制品。比如,王羲之的《兰亭集序》,据说就是唐代一个叫冯承素的人用“双钩廓填法”响拓①而成的。即在暗室里开一个向阳的窗洞,将一张特制的半透明硬黄色蜡纸罩在原墨迹上,放在窗台下,墨迹被阳光映在蜡纸上,然后用细笔双钩出字的轮廓,取下来再细心地在双钩空心字中按原迹填上墨,这就叫“双钩廓填法”。当然,古代留传下来的真迹也有,如陆机的《平复帖》、李白的《上阳台帖》(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)等,但数量极少。
“帖”与碑的拓本大多是“黑底白字”,都可作法帖之用,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。两者也有区别:从用途上讲,“碑”主要是用作流传纪念性文章的,“帖”则主要起到流传书法作品的作用。从书体上讲,“碑”多用篆、隶、楷书,比较规整庄重;“帖”多是行书草书、小楷,比较清爽秀丽。从形体上讲,“碑”的形状高大厚重,
“帖”的体积较小较轻。从研究的角度讲,自从清代有个叫阮元的写了《北碑南帖论》之后,出现了“碑学”与“帖学”、“北派”与“南派”的说法。研究碑刻的称为“碑学”,研究帖的称为“帖学”;崇尚北魏碑刻的书法家被叫做“碑学派”也叫“北派”,喜欢法帖的书法家被叫做“帖学派”也叫“南派”。帖学起源于宋代初期,到清代前期,因为康熙皇帝喜欢法帖,学临法帖的人很多,帖学极为兴盛。到了清代后期,帖学逐步衰落,碑学很快兴起,连三尺孩童都学写魏碑体。
尽管历史上有过碑学与帖学、北派与南派之分,但不论是“碑”还是“帖”,都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,都是闪耀着艺术光辉的巨大宝藏,都是后人研究、临习的重要法帖。
最新内容
与本文相关的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