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书法网首页 > 书法技巧 > 书法技巧 > 书法教育的个性化原则

书法教育的个性化原则

时间:2022-09-29 20:49:39
¥%&@#uio
书法教育的个性化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上。一是个性化教育,即因材施教;一是书写的个性,即个人风格特点的追求。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见于《论语·先进篇》,讲的是孔子与弟子的一件事。子路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日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闻斯行之?”冉有问:“闻斯行诸?”子日:“闻斯行之。”公西华日:“由也问,闻斯行诸?子日,‘有父兄在’;求也问闻斯行诸,子曰‘闻斯行之’。赤也惑,敢问。”子曰:“求也,退,故进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”①翻译一下:子路问孔子:“我听到了一种正确的意见,应该即刻就去做吗?”孔子回答说:“有父兄在,怎么可以听到了是对的就可以做呢?是不是要先听父兄的意见呀?”子路走后,冉有来问孔子同样的问题,孔子回答说:“对的,就应该立刻去做。”冉有走后,一直在孔子身边的公西华问孔子:“先生,他们两人问了一样的问题,你的回答却完全不同。我想问问,这是为什么呢?”孔子回答说:“冉有做事犹豫不决,所以要肯定地告诉他,立刻去做,不必迟疑。子路做事爱逞能,所以告诉他先不要立刻做,问问父兄,三思而后行。”因为冉有与子路的性情不同,即便是同样的问题,也要因人而设教,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对应的教育方法,就是因材施教。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对于书法教育而言,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异,无非是天赋与性格的差异,这些差异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。所以,最好的教育是一人一方案、一办法、一策略。对于那些有天赋但缺少耐心和毅力的,要少教、少讲而多练、多做。你告诉他的道理、规范,他一点就透了,一说就懂了,但他可能做得不够好,坐不住,没耐性,下不得笨功夫,所以要少讲多练。对于那些悟性不是特别高,但用心、认真、刻苦、勤奋的学生,则应相对多讲,把问题讲透嚼烂,帮助他们理解、消化,加上他们自身的韧劲,收效会更快。对于那些悟性不高又不能下笨功夫的,要细讲严要求,耳提面命,功夫加倍。对那些悟性好又勤学刻苦的,则适当点拨即好。一人一方案的因材施教,就是师父带徒弟的办法。施教的依据是学习者的个性特点。实践表明,施教的内容、方法越符合学习者的个性,效果便会越好。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第二个层面是书写的个性强调。所有的艺术品都讲求个性,本质上是一个作者创造力的体现。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种特别的书体叫馆阁体,是科举考试广泛应用,广大学子争相学习的书体,特点是方正、圆润、工整、光洁。馆阁体在当今书法家的眼中不是褒义的,就是因为没有个性所做的判断。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末年废止,延续了1300多年。科举试卷的书写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,唐代有了《干禄字书》,就是这种标谁的范本。到了明代,由于皇帝的提倡,科考更看重书写,所以这样的书写大行其道。明时称台阁体,台阁本指尚书,尚书台位于宫廷之内;馆的本意是学馆。可见,这是明清两代官廷、学馆最通行、流行的书体样式。馆阁体的缺点是缺少个性,工整、流畅、典雅、庄重则是其长处。从写字的角度说,馆阁体是一手好字;从书法的角度讲,缺少了个性,干篇一律,千人一面,形同印版,无疑是对艺术个性和艺术丰富性的一种限制。但馆阁体同样要下一番功夫的,绝不是因为缺少了个性色彩就一无是处。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8Oi书法网-书法历史_书法技巧_书法工具_书法风格
       书法教育从平正开始,从普遍入手,终于个性,呈现个人特点。个人特点指的是什么呢?应是个人心性、个人理解、个性追求和自我表现。个人心性即每个人的天赋、性格、气质等方面的特点,个人理解是基于不同的文化素养对书法、书写的认知水平和独到之处,追求则是个人的主观愿望,由自己的美学理想决定的目标、品位、境界,表现则是不白主的书写流露过程。所以,书法个性化的强调是正态的、自然的,水到渠成,顺理成章。把个性化简单、片面地理解为与众不同、与他人不同、与古人不同,是一种很浮浅的认识。书法个性化是在传承书法艺术过程中,体现了自己理解的实践,是心性、情绪、追求等一系列个人经验的客观体现。众人都学王羲之,如果都是写成了一样的、一类的、一种精神风貌的王羲之,同样未能体现出真正的个性。什么时候在学王羲之的作品中见到了个人的特点,就体现了个性化。所以,从本质上说,书法教育中的个性化谁则,是一个学习者自我实现、自我表现的过程。真正的自我是束缚不住的,总会呈现出白己的风貌。这也是个性化原则的理论基础。
¥%&@#uio
   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
    花卉网